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苗乡有个非遗村

    信息发布者:Celin22891
    2018-05-02 09:53:05    来源:刘学用、陈芳   转载

    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湘西南边陲城步苗族自治县,有一个神奇的苗寨。这里民风淳朴,苗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底蕴深厚。这个苗寨同时拥有国家级非遗“城步龙舞”的典型代表城步吊龙舞、湖南省级非遗“苗乡油茶”、邵阳市级非遗“木叶吹歌”三个非遗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一个小小的苗寨同时拥有国家、省、市三级三个非遗项目,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是独一无二,在邵阳市是绝无仅有,在湖南省乃至全中国恐怕也不多见。

    这个苗寨名叫下团苗寨,现在改名为下团居委会,可人们还是习惯叫下团村。下团居委会是丹口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镇政府所在地,处在城步县城西南,距县城10公里,距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8公里,有城丹公路与县城相连。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36766人,其中95%是苗族。在下团苗寨,几乎人人都有绝活,个个热爱非遗。全村的男女老幼个个都爱舞吊龙,全村的妇女同胞人人都会打油茶。即使是外地嫁来的小媳妇,生活一段时间后,也要学会打油茶。唯有木叶吹歌,虽自古流传,但受现代音乐、电视等现代文明的影响,已逐渐失传,目前只有杨光清及其徒弟们会吹。


    油茶飘香新铺里

    木叶吹歌传江南

    城步苗族自治县自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地,武陵五溪蛮、莫瑶、僚等先民均繁衍生息于此,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为苗、侗、瑶等族。后来随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入,现已形成了以苗、汉、侗、瑶为主体、24个民族和睦共处的城步苗族自治县。

    城步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热土,山河毓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但是,由于地处五岭山脉与雪峰山脉的交汇之处,山多田少,长期以来,当地群众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躲避战争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城步古代的少数民族先民们只能隐居在大山深处。由于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河川密布,瘴气迷漫,蝇虫肆掠,疫病蔓延,苗民的生存和生命受到极大挑战。聪明智慧的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自然抗争中逐渐摸索到了茶叶具有祛除寒瘴、伤湿、疫病的独特功效。在饮用茶叶汤汁的过程中并加以杂粮、油盐、姜蒜等辅料充饥,逐步发展演变为苗乡先民喜爱的油茶,并广泛用于招待客人和节庆礼仪等重要场合,从而形成了吃油茶的饮食习俗。

    刘仁秀是丹口镇下团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自幼跟随爷爷奶奶和父母上高山深林采集茶叶,并得到了言传身教,熟练掌握了打油茶的技术要领。十八岁嫁到本地杨家,公公婆婆待如亲女,又学得许多打油茶、熬茶汤的技巧,更加全面的继承了先祖遗留下来打油茶的习俗和熬制茶汤的要领技术。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和改进,她熬制的茶汤既秉承了传统油茶制作工艺,口味更加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2007年,她和从县文化局副局长职位上退休的丈夫杨光清一起,在自家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农家乐---新铺里农家乐,每年要接待县内外游客数万人次。很多县内外领导、游客及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到她新铺里农家乐吃苗乡油茶、品苗家美食、赏苗族风情。20096月她还到邵阳市参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家和观众都称赞她打的苗乡油茶风味独特,很有苗族饮食文化的代表性,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撒落在民间的珍珠。2012年,刘仁秀被认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乡油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木叶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种乐器,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乐器,木叶吹歌是最古老最原生态的音乐演奏方式。木叶吹歌历史悠久,取材方便,是古苗人最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木叶吹歌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

    杨光清是丹口镇下团村一组村民,194910月生,苗族,他从小就受山歌和木叶吹歌的熏陶感染,七岁就会唱山歌,十四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吹木叶,后来又跟师傅于满凤学吹木叶。为了学会木叶吹歌,他没少下功夫,夏炼三伏,冬炼三九,曾躺在杨梅树下两天两夜,认真领悟木叶吹歌的诀窍,吹掉了几萝筐树叶,终于能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在城步苗乡,唱山歌、吹木叶好似孪生兄弟,吹木叶的人必会唱山歌,但会唱山歌的人却不一定会吹木叶。一年四季,摘什么叶子好吹,他都做了潜心研究。他把木叶吹歌当成其生活的一部分,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成就。而今的他早已吹得出神入化,小小一片树叶,到了他的嘴里就能吹出千变万化的歌声。他多次参加了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庆活动、“六月六”山歌节、湘桂大桂林原生态民族风情节演出,也多次赴省内外演出,得到各级领导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对他进行采访报道,并由此获得“江南一叶”的美誉。

    杨光清当过农民,做过电影放映员,最后在县文化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休。长期以来,他致力于苗族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播和弘扬。

    杨光清是城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穿苗服、讲苗话、唱苗歌的人。他一年四季身着苗服,春秋有春秋装,夏天有夏装,冬天有冬服,演出有盛装。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县四大家苗族领导带头着苗服讲苗话唱苗歌,以此营造苗文化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规定,县内各级苗族领导和县城中小学校苗族师生、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的苗族工作人员,在县内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会议和外事接待中必须身着苗服。

    杨光清和妻子一起创办了城步苗乡第一家富有苗族特色的新铺里农家乐,“唱山歌,吹木叶,喝油茶,品苗俗,欣赏苗家特色美食”成为新铺里的经营特色。新铺里农家乐成为城步苗族文化的展览馆。

    杨光清在自家的屋楼上创建了城步第一家苗族农耕文化展览馆。他利用下乡放电影、搞田野调查的机会,精心收集苗族农耕文化代表性文物,使许多濒临消失、毁损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他花费30多年心血所收集的520件珍贵农耕文物,有清代同治年间收租的官斗、苗族渔鼓筒、民国老皮箱、清代洗脸架,苗族地区的砣钻、绵锯、松油桶、桐木梆等。还有一只珍贵的马灯,是1934年秋红军长征经过丹口时送给他奶奶的。他还醉心于苗族山歌的搜集整理,利用经常下乡走村串户的机会,搜集整理了山歌5000余首,收录到《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歌集成》里。


    苗风巫韵古苗疆

    龙腾盛世声名扬

    城步苗族人民自古崇尚龙舞文化,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之一,把“龙神”崇拜为万物之灵,认为有“龙神”庇护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平安。苗族的先民把龙神尊崇为有呼风唤雨、主宰水陆生灵的神圣,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年的历史。这里流传一首山歌:十月里来立了冬,魏征丞相斩老龙。斩断老龙十二截,满身流血遍地红。这首山歌讲述的是《魏征斩龙》的故事。这首山歌流传了千多年,城步的龙舞也舞动了千多年,从最初的祈福镶灾、祭祀龙王的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今天的龙舞文化。城步苗族每逢春节喜庆都由村寨组织舞龙活动,以龙舞迎神消灾,驱邪恶而祈平安。这是苗族人民长期在科学不发达的自然条件下一种对五谷丰登、“村寨平安”的期盼,寄托于龙给予风调雨顺的精神安慰。千百年来,城步苗乡的五峒四十八寨都舞龙灯,并以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分龙灯的颜色和表演形式。东方村寨(白毛坪乡、兰蓉乡一带)以舞草龙(又称木龙)为主,用草木叶扎制,颜色为青色;南方村寨(汀坪乡、五团镇一带)以舞高杆龙(又称火龙)为主,颜色为红色;西方村寨(丹口镇、长安营乡一带)以舞吊龙(又称金龙)为主,颜色为蓝色;北方村寨(威溪乡一带)以舞蛇龙(又称水龙)为主,颜色为绿色;中央村寨(西岩镇、茅坪镇、儒林镇一带)以舞滚龙、爬龙(又称地龙、土龙)为主,颜色一般为黄色。若时逢盛大喜庆或连年丰收等节日,也有一方村寨同舞五龙呈祥的,但同样必须按村寨的五方五色而定,表演壮观,异彩纷呈。纵观城步苗族人民舞龙艺术,其中尤其以丹口镇下团村吊龙最有文化艺术特色。下团吊龙舞文化传承了千百年,在启龙、开光、点睛、接龙、舞龙、送龙、封龙的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古傩文化程序,渗透了苗族先民的巫教、梅山教等传统文化,可以说舞龙是苗傩文化的综合艺术。从吊龙舞过程中可领略古代苗族先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性,也可从吊龙舞追塑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2009年以下团村吊龙为代表的城步龙舞入围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

    丁志凡是下团村吊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男,苗族。193711月出生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第四组,现在家务农。因为祖辈都是吊龙传人,所以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酷爱看舞吊龙。十二岁开始跟随父亲和兄长到处舞吊龙,对吊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七岁正式和父亲学习舞吊龙,很快掌握了整套舞龙技术,成为了当时村里年轻一辈的舞龙能手。二十岁时,由于父亲年事已高,于是把舞吊龙时所有祭祀程序传授于他。丁志凡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一系列舞龙的程序,成为了村里当时最年轻的舞龙师傅。

    1996年丁师傅和大徒弟兰立校(现为吊龙省级非遗传承人)组建了“下团苗乡飞龙队”,并自筹资金扎制了男女两条吊龙。逢年过节到处表演,以扩大下团村吊龙的影响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城步苗族自治县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丹口镇下团吊龙,历史悠久,祖传遗风。以苗族扎龙老艺人丁志凡为代表的一代舞龙传人,他们无论从取材、扎制、造型、舞蹈、音乐等方面都很具有民族特色,既通俗又高雅,紧凑而大方,功底深厚,风格独特。整个龙舞表演过程,让观摩者赞不绝口,给人以观赏性和启发性,寓意深刻,让人留连忘返,实在是一朵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步伐,她已走出了城步苗乡,走出了湖南,走向全国,以崭新的面貌呈向全世界。

    丹口镇下团吊龙于200210月代表邵阳市参加了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得表演特等奖;20032月代表邵阳市参加湖南省首届龙狮舞精英赛,获扎制一等奖和表演二等奖;2006年参加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十大庆,荣获最佳表演奖,10月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编录入苗族文艺剧目“天下城步”,在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连续播放一周;20075月获“珠江啤酒杯”邵阳市首届龙狮文化艺术节(舞龙)一等奖;2008年参加广西桂林永福县“全国福寿节”广场文艺表演,获最佳表演奖;2009年参加邵阳市首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奖”; 2010年春节,参加县“巨龙杯”新春龙灯会获一等奖,5月参加“中国汨罗国际龙舟节”表演,9月代表湖南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南馆非遗项目展演,将城步苗乡优秀而古老的龙舞文化推向全世界;11月参加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郴州演出,获得“金奖”;2011年参加全国“第十届山花奖·舞龙大赛”获舞龙大赛“金奖”,同年9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演出,获得金奖;20147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工作人员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观看了丹口镇下团村吊龙精彩表演,对吊龙长度进行测量,最后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发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之最”认证牌,标志着城步吊龙成功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确认为中国最长的吊龙。20163月,城步丹口镇下团女子吊龙队荣获“邵阳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下团村是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事业发展先进村、苗族文化特色村、群众文化活跃村,经常主办妇女文化活动、党员“七一”活动、广场舞、村民春节文艺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还建成了藏书达两万余册的图书城,图书城实行村民义工管理。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村支两委带领全村人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全面启动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村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两位数,跃居全县先进行列,相继被评为“国家科普兴农惠村先进单位”、“邵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双文明村”、“全县计划生育模范村”、“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15年又被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旅游局认定为大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之五“生态丹霞之旅”沿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办委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下团村正趁着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大步向前,昂首阔步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作者: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刘学用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